
報稅新制上路:你的海外收入會被課稅嗎?
你今年有「加密貨幣獲利」、「海外ETF配息」、「持有未上市股票」嗎?
或是你正在努力存第一桶金,朝財務自由前進?
不管你是哪一種,從2025年開始,這件事你一定要知道👇
📢 財政部宣布:「個人最低稅負免稅額將從670萬 → 提高到750萬元」,今年5月報稅時適用,對於有海外收入、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較多的納稅人,享有較多減稅利益。
【財商補給站】
📌 什麼是「最低稅負制度」?
最低稅負制度,又稱為基本稅額制度,是為防止高所得者透過各種方式避稅而設立的補充性課稅機制。當您的海外所得超過100萬元,且加計特定保險給付、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等項目後,總額超過750萬元的免稅額時,需按20%的稅率計算基本稅額,並與綜合所得稅額比較,繳納較高者。
💡 來看看實際案例
• 案例一: A在2024年投資海外債券及基金,獲利共150萬元,無其他基本所得項目。由於總額低於750萬元免稅額,無需繳納最低稅負。
• 案例二: B的海外所得為900萬元,加上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100萬元,總計1,000萬元。扣除750萬元免稅額後,剩餘250萬元,按20%稅率計算,基本稅額為50萬元。若其綜合所得稅額為30萬元,則需補繳20萬元的差額。
✅ 需注意的事項
1. 海外所得超過100萬元者,需納入基本所得額計算。
2. 即使無需申報綜合所得稅,若基本所得額超過750萬元,仍需申報最低稅負。
3. 基本稅額與綜合所得稅額擇高繳納,避免漏報導致補稅或罰款。
💡 投資人現在該怎麼辦?5 個實用又簡單的做法:
1️⃣ 掌握「750萬」這條上限,分批領比較聰明!
如果你有海外收入、未上市股票獲利,記得這條免稅線:750萬元。
👉 一年快超過就先停手、或分兩年處理,就不容易被課稅。
🧠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一次領太多錢出來,分年賣、分年領,這樣比較安全。
2️⃣ 把資產放進信託,讓錢慢慢分批用
你可以考慮把資產放進海外信託帳戶,讓收益延後分配,不要一次全爆出來。
👉 比較適合退休規劃、家族資產、或者是幫孩子準備教育金的情況。
🧠 信託就像你把錢交給一個保險箱,等需要再慢慢打開,這樣就不會一次超過免稅額啦!
3️⃣ 有賺的也要搭配虧的來報,稅才不會被拉高
如果你某筆投資賺了很多,可以考慮同時出清一些還在虧損的資產,做「損益互抵」。
👉 這樣報出來的淨收入比較低,也能少繳不少稅。
🧠 比方說,你美股ETF賺翻了,但另一檔虧損的股票一直沒處理,現在就可以派上用場!
4️⃣ 綜合所得也可以調低一點,減輕雙重稅壓力
就算要繳最低稅負,也別忘了你還可以降低另一邊的綜合所得稅,例如:
✔️ 做公益捐款
✔️ 買些有節稅功能的保險
✔️ 幫自己提撥退休金
🧠 兩邊都要顧,這樣整體稅壓才能減到最低!
5️⃣ 每年報稅前先「健康檢查」你的資產配置
不要等國稅局來信才開始緊張,每年報稅前自己先整理一下:
👉 海外有多少收入?股票賣了多少?有沒有可能踩到750萬這條線?
🧠 像身體健康檢查一樣,資產也要每年檢查一次,才能長長久久~
稅制在變,你的理財策略也該跟著調整!
這次「最低稅負免稅額」從670萬調高到750萬,表面上看起來是放寬了門檻,
但對有海外投資、未上市股票、或資產較高的朋友來說,反而更要小心評估,避免不小心踩線多繳稅。
理財不是比誰賺得多,而是比誰更會安排。當你掌握新規定、提早佈局,才是穩穩守住資產的關鍵。
做好準備,不只守住荷包,更為未來多存一份安心 💪
📎 註:本文為財商觀點分享,非投資建議,請依照自身財務狀況審慎評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