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走進吳若權老師節目|大仁老師分享「四個帳戶」財商心法,從負債到財務自由
受邀上吳若權老師節目:一場關於財商與「四個帳戶」的真誠對話
那天走進錄影間,我先聽見製作人倒數的聲音,再看到鏡頭後吳若權老師專注、溫暖的眼神。
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在空中相遇,卻是最深入的一次。我知道,今天要談的不是炫目的投資術,而是我們每個人都用得上的「財商」,以及我一路走來的真實故事——從家中遭逢巨變,到 35 歲前走出陰影、靠系統化理財重建生活。
節目一開始,若權老師問起我的出發點。24 歲那年,金融海嘯席捲而來,父親經商失利,我們承受上千萬的債務。坦白說,那段時間只要電話響起,我都會緊張。直到有一天,我看著母親的神情,告訴自己:不能只害怕,我得做點什麼。我開始把自己所有能學的都學起來,從資產盤點、貸款結構,到房地產的現金流運算。一路跌跌撞撞,但我愈來愈確定:財富的落差,往往是資訊與認知的落差。
在節目裡,我把多年整理的「四個帳戶配置」完整分享給若權老師與觀眾。
首先是保命帳戶,那是每個家庭的安全氣囊;沒有它,任何突發狀況都可能把我們辛苦累積的一切推回原點。接著是學習帳戶,我始終相信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筆錢,是你放進自己腦袋裡的那一筆。第三是保值帳戶,把多數資金安放在能抗通膨、能生現金流的資產上,像收租型房地產與全球市值型 ETF,讓時間站在我們這邊。最後是高投報帳戶,只用小比例的資金去承擔更大的不確定性,爭取在可控風險下的超額報酬。
若權老師追問:「那要怎麼同時追求報酬,又把風險壓低?」我分享了自己常用的槓鈴策略——九成資金守成,一成資金進攻。這樣的配置,讓我即使在市場波動裡,也能睡得著覺。錄影當下,我們討論到許多人把「ETF」「債券」「房地產」視為口號,卻忽略了背後的資金用途與風險屬性;比如債券本是防守工具,卻有人把它當成價差標的、還加槓桿。工具沒有對錯,錯的是把它放在不對的位置。
錄影空檔,我和若權老師聊到幾個學員個案。有位護理師學員,為了幫弟弟償還高息信貸而壓得喘不過氣。我協助她運用自住房的理財型房貸,把高利率、短年限的壓力換成較低利率、可長期規劃的結構,現金流馬上鬆綁。還有很多人問買房,我總提醒:「房價不要超過自己月薪的 112 倍,房貸支出盡量控制在家庭收入三分之一內。」房子要成為人生的地基,而不是鐵鍊。
節目最後,我談到自己的日常:把九成的閒置資金穩穩放在保值帳戶,耐心累積;把一成的資金用在需要研究、紀律與心臟的地方——像價差型房地產、或我熟悉的高波動資產。真正的關鍵,不是追逐「下一個熱門」,而是在任何周期裡,都能用同一套方法活下來,並穩穩前進。
財商從來不是炫技,而是把錢、風險、願望與時間擺回對的位置。
我想所有人分享:不管你現在在哪個階段,只要開始整理你的四個帳戶,生活就會一點一滴回到掌控之中。
想看完整對談,歡迎到節目回放: